《何者—— 我們都想成為「誰」?》N@NIMONO, 2016 text/ 曾淑儀

0

《何者—— 我們都想成為「誰」?》N@NIMONO, 2016 text/ 曾淑儀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拓人在大學時是戲劇部編劇,觀察能力高,在求職活動上擅長分析別人。光太郎是拓人的室友,讀書時專注樂隊活動,溝通能力強。瑞月是朋友間的最佳聆聽者,拓人一直暗戀著她,可是她卻喜歡光太郎。里香住在拓人樓上,是瑞月的密友,對求職活動最為投入,每日都會在社群網絡發放正面留言。隆良是里香的同居男友,他表面上說討厭,但其實秘密地不停參加求職活動。五個職場新鮮人,為找到工作由團結到分歧愈來愈大;關係漸漸出現變化……

又是中學公開試及大學考試的季節,很快便有一群新生代加入就業或失業大軍。片中的大學生就像香港的大學生一樣,視大學畢業踏入社會工作是人生一個重要的新階段。兩地的求職過程也大致相同:筆試、團體面試、小組討論、個人面試等。有些求職者可能只是不斷發出求職信,連一個筆試機會也沒有,當中的壓力可以想像。

現今社群媒體發達,不只是年輕人,很多人也喜歡在社群媒體發出帖子分享生活點滴或表達自己對某些事物的感受或看法。片中的拓人是眾人當中最愛在twitter發推文的,他看似冷靜,擅於分析,內裡卻是利用社群媒體來批評他人,甚至攻擊他人。里香與他正好相反,她在網絡發表的全是正面留言,即使面對朋友也非常友善,亦時常鼓勵他人,偏偏她內心卻只想自己成為大贏家。

求職面試就如那些在社群媒體的短短帖子一樣,那十多分鐘或那百多字帖文根本不能反映一個人真實的一面,各人也只不過是在面試過程或帖子試圖呈現一個較為「完美」的自己。「我們終於都要變成那種虛偽的人?」是電影的點子。由學生變成在職青年,是否就代表要告別真我的青春,做一個虛偽的成年人呢?這個無論是片中的年輕人,還是現實中的你我他也是曾掙扎過、探索過的問題。

電影中的五位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互相鼓勵,卻也害怕對方比自己先一步找到工作,加上三角關係、介乎互相支持卻又相互競賽的微妙友情,充份反映了年青人的矛盾與迷茫。本片正正揭示了 畢業生的壓力、現代人的悲歌,處身自己也不知自己是誰的世代。

片末的處理手法令人驚喜,讓觀眾深深體會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問題研習
1. 你有沒有臉書或twitter之類的社群媒體賬戶?在出帖文時,你有甚麼考慮?試分享說明之。
2. 你認為要為就業作出甚麼準備?當中又有沒有和朋輩或家人商討?

其他參考資料
• 香港青年協會(2013年6月),「高不成、低不就?青年就業困難與出路研究」,
http://yrc.hkfyg.org.hk/news.aspx?id=6016b3a2-3b4a-462c-8f7e-772966e026ec&corpname=yrc&i=2527
• 香港青年協會(2015年7月30日),「人盡其才—— 如何開拓青年就業出路」,
http://yrc.hkfyg.org.hk/news.aspx?id=9c9b57d8-d836-41c9-816d-ba4902821a04&corpname=yrc&i=9551
• 香港青年協會(2016年12月29日),「新生代的彈性就業模式」,
http://yrc.hkfyg.org.hk/news.aspx?id=0c7db674-05fa-4de0-8627-a199a0741b81&corpname=yrc&i=9551

日語對白/中英文字幕/片長98分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