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text/曾淑儀
《尋找快樂大步走》由法國作家François Lelord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連續三年登上歐洲暢銷書榜,更被翻譯成21種語言於全球發行。
生活枯燥乏味的精神科醫生赫德,正面臨事業上的最大危機——他無法讓病人快樂起來!事實上,連赫德也不知道快樂是甚麼。單調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挫折使他鬱鬱寡歡,壓力爆煲的赫德終於鼓起勇氣,帶著孩童般的好奇心出發,遊遍亞洲、非洲、北美洲,展開尋找快樂的冒險旅程。路上危機四伏,經歷更是意想不到。赫德攀過雪山、穿過非洲草原;遇上謎樣女郎,又被黑幫追殺;這趟狂熱有趣、充滿挑戰性的旅程,每一步都盛載著歡笑與淚水,既緊張又窩心。
赫德突然覺得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需要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安全區)。嚴重潔癖的他展開冒險旅程,跨越亞洲、非洲、北美洲,由喜馬拉雅山脈的寺廟,到非洲窮困的村落,危機四伏,卻為赫德帶來得著。
上海的紙醉金迷和非洲的落後簡樸成一強烈對比,有錢有面不等於快樂。旅途上赫德遇上的陌生過客、大學時的好兄弟和前女友,讓他體會到:「人比人,比死人」、「有時快樂是難得糊塗」、「快樂是實踐天職」、「快樂是有人愛真正的你」……
赫德的老師——神經科學專家柯教授提到,我們不應只是著眼於追尋快樂,而忽略追尋快樂的過程。即是說,我們工作、教導學生、服務他人,甚至跳舞、運動時,快樂可能會隨之出現,而不是去把快樂當成一個終極目標。片中柯教授以先進器材,觀測快樂、憂傷、驚恐時腦細胞的變化。其中發現一個充滿快樂腦細胞的影像只是來自一個醉酒的男人,然而翌日宿醉過來,他卻充滿哀傷的腦細胞。這比喻人生在世,遇上起跌悲喜實屬正常,借酒消愁原來只能暫時忘憂,令赫德領會「逃避不快,非通往快樂之路」這道理。
根據嶺南大學「香港快樂指數調查2013」指出,工作壓力、長工時及財政壓力持續為導致香港人不快樂的主要因素。調查更發現,低收入家庭的快樂程度低於收入較高的家庭。一如既往,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快樂,年紀較長的人士,其快樂指數亦較高。可能就如片中寺院主持所言,當人嘗過人生的種種苦難悲傷,就自然容易快樂。
導演彼德說︰「快樂是一個選擇,而選擇權在你身上,我們都有快樂的義務。」
問題研習
1.你認為快樂是甚麼?你又認為自己快樂嗎?
2.你認為片中哪個角色最快樂,哪個最不快樂?為甚麼?
3.假如你的好友感到不快樂,你又會如何協助他?
教會指引及其他參考資料
•嶺南大學「香港快樂指數調查2013」http://www.ln.edu.hk/cht/news/20131212/happiness%20index_2013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香港中學生自殺行為研究」http://csrp.hku.hk/web/big5/pageHandler.asp?id=91
本片於11月27日起於各大院線公映,英語對白,中文字幕,片長114分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