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神父教友不是應該在聖堂祈禱,為何參與社會行動?」「若要參與社會行動,有何原則?」
郭偉基神父從教會社會訓導探討:「基督徒如何看福音與公義?」
#福音 #公義 #教會社會訓導 #教宗良十三世 #新事通諭 #四十年通諭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教會憲章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教會傳教工作法令 #民族發展通諭 #世界的公義文件 #社會事務關懷通諭 #百年通諭 #郭偉基神父 #上主是正義的 #AMDG #天降甘霖
電台節目《天降甘霖》郭偉基神父 (2之1)
各位聽眾,我是天主教郭偉基神父,現於將軍澳天主教聖安德肋堂,擔任主任司鐸。今日很高興可以與大家分享這題目:福音與公義。
(街訪1)我覺得上主的公義,與人的公義可能有不同,人未必明白上主眼中的公義。
(街訪2)我認為信仰和公義有很多關連。因為聖經裡有很多事件與公義有關,與現實生活有很多相似情況,有很多相關連地方,而不是完全脫節。(有人認為)《聖經》是幾千年前的著作,未能應用於今日社會,我認為不是這樣,反而很多事可以有共鳴。
近日就<逃犯條例>修訂,天主教會有主教、神父出來遊行、發言,在立法會門外靜坐,頌唱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可能有社會人士、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也會有同一疑問:「為何教會參與這些社會行動?」「教會和信徒不是應該安份地在聖堂祈禱?」又有人問:「教會在哪些事情上可以,甚至應該發言?」些人更會問:「不是政教分離?」
今日我嘗試環繞這些問題,介紹天主教在這方面的看法和脈絡。過去二千多年來,羅馬天主教沒有一套有系統的論述。不過,對於社會事件的理解,有一個突破點就是始自1891年,當時的教宗良十三世所頒布的《新事通諭》。為何說它是一個標記性,甚至是里程碑?若我們明白1891年之前,即是19世紀末,史稱「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成就、產品、工廠的建立,勞動階層的出現,亦形成資本家,以及工人。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曾撰寫一本書名為《孤雛淚》(Oliver Twist)。狄更斯的小說常常揭露當時社會的惡疾,例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去犯罪。不過,大家知不知道為何有這麼多悲慘生活?這麼多孤兒?這麼多童工?其實這是工業革命遺留社會的眼淚,因為當時的資本家賺取最大的利潤,剝削工人。對於勞工,當時有童工,10歲開始打工,沒有任何保障,每日工作十五、六小時,星期六、日都要工作。在資本家眼中,勞動力或工人,只是資本之一。只提供微薄的薪酬,就當工人是機器的一部份。於是,社會上產生很多悲慘的眼淚。
另一部小說《悲慘世界》,又稱《孤星淚》(Les Misérables)。故事講述一個法國囚犯因為偷麵包而入獄。後來這位囚犯得到主教的幫助,反省自己,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後來他發奮圖強,當上了市長,認識了淪落為妓女的悲慘女工芳婷。我會問雨果撰寫的背景又是十九世紀,在法國巴黎,當時的女工受到老闆的凌辱,或隨時被辭退,令芳婷從女工變為妓女。男主角偷麵包,大家知不知道他為何要偷麵包?他的外甥女說:「舅父,我很肚餓。」他們窮得連麵包都買不起。舅父不忍外甥女受飢餓之苦,於是偷麵包。我們問:法國發生了什麼事?法國大革命之後,又有工業革命,好像英國倫敦一樣,所製造出來的社會的眼淚。
我提到這些小說作品,讓大家重溫教宗良十三世撰寫《新事通諭》,就是針對勞工問題。而勞工正面對兩本小說描述的悲慘世界。教會認為歐洲的社會和工業,雖然比較文明,同時製造出不少社會問題,很多人受到剝削,很多人活在罪惡中。不得不提鮑思高神父,亦是十九世紀著名的人物,他終身獻身青少年教育。為何要集中青少年教育?因為當時在意大利在工業革命之後,產生大量街童,很多無業青年,鮑思高神父特別關心這些青少年,因為他們也是被社會排擠。鮑思高神父建立工藝院,讓青年有一技傍身,在社會找到工作,並可以建立家庭,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會淪為青少年罪犯。
教宗良十三世於1891年頒布的《新事通諭》,就是針對勞工問題。他指出社會上結構性的罪,他要求政府一定要介入勞工與資本家之間,他贊同工會的成立,確定工會的作用。通諭更指出深層的是個人的良心、個人的倫理、個人的選擇,都應該依照福音精神。
1931年是《四十年通諭》,當時的教宗庇護十一世發出這文件指出,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29年經濟大衰退,社會上發生很多事件,特別是極權主義思想的興起,例如共產主義、納粹主義。教宗針對極權主義的勢力,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上,若缺乏公義,沒有按照福音精神生活,將會造成社會的大悲劇。事實亦如此,當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顯露出真正的面目。
現在我要介紹不是通諭,而是對天主教影響深遠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5年舉行,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提出。當時教會對社會使命有這樣的理解:教會漸漸被社會邊緣化,但教會經過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發覺教會要拒絕被邊緣化,教會在社會使命方面,要有所參與。梵二重新反省教會自身的使命之後,對於教會使命的參與,有《教會憲章》、《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以及《教會傳教工作法令》,我會逐一為大家解釋。
《教會憲章》主要論述教會是一件聖事,包含兩種團結:第一,與天主的團結,第二,與整體人類的團結。團結的記號包括三層意義。第一個意義:教會作為奧體,在天主救世工程下的使命。第二,教會作為團結的聖事,指出其功能在於眾人的團結及與主的團結。第三,教會作為救恩的聖事,指出其必要的存在。簡單來說,教會的本質是實踐救贖的使命。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出教會關心人類及其歷史,關心社會,最關鍵的意義是,從現世的生活中,開始步向天國。肯定現世生命和來世生命的緊密連結,教會要不斷解答人們永生的疑問,即現世及來世的意義,和今世與來世間的關係。
我強調現世和來世的意義,今生與來世間的關係。聽聽一個福音故事(路加福音16:19-31),有一個窮人名叫拉匝祿,睡在富翁家門前,他希望從富人家得到一點食物。這富翁每日在家奢華宴樂,完全忽略拉匝祿的痛苦和悲慘。這種貧窮與奢華的極端對比,在福音故事的結局很有趣。當富翁和拉匝祿死了,拉匝祿在亞巴郎的懷抱,即是他在天堂享福。而富翁在地獄裡,他形容地獄是很乾旱,很酷熱,有火的地方。富翁死後的靈魂向亞巴郎說:父親!亞巴郎!可否藉拉匝祿給我一點水,讓我濕潤舌頭,好使舌頭獲得少許滋潤。亞巴郎答:孩子!拉匝祿生前受盡痛苦,而你享盡奢華,現在天堂與地獄之間,隔了一個很大的鴻溝,沒法給你一滴水!結局,富翁當然很悽慘,富翁再說:不如你使我復活,讓我回去告訴兄弟們:不要這樣生活,否則就會像我一樣結局悲慘。父親回答:不用擔心,他們有梅瑟等先知,告訴他們應該如何生活。
故事的結局當然論及一個很重要的主題:相信復活。其實在這個故事更指出,教會要答覆現世的生活和來世的生活有一個很大,以及重要的關連。這個關連告訴我們:第一,現世所做的一切行為,會影響來世生命的選擇。即是今世你所作出的任何選擇,需要來世在天主面前交帳。第二,關連就是縱然在現世,我們很積極改善公義、實踐正義和仁愛。不過有時在地上建設天國,不是要在地上完成建設天國,才可去天堂。因為天主有祂的辦法,使每一個人在地上,能夠獲得天堂的位置。
故此,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在地上建立天國、建設公義,另一方面,不要忽略,天主有祂的辦法參與這種建設。我們不要驕傲地說:我一定要在地上,把天國完全建設好。因為我們所想的不是天主所想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提醒信友,一切相信耶穌的人,現世所做的,與來世很有關連。
另一段聖經章節是「耶穌的大審判」(瑪竇福音25:31-36),亦是論及今生與來世。因為耶穌曾說過:誰曾給最小的弟兄一片麵包、一杯水、衣服,就是為耶穌所做的。這就是審判,這行動本身帶來判別。誰人願意幫助最小的弟兄,他就會在耶穌的懷抱裡,來到耶穌的天國裡。那些不願意做的人,耶穌便說:你生前沒有這樣做,死後就要去應該去的地方。現世所做的一切行動和決定,都會影響來世。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指出,人生活在現世,生活在社會上,所以社會的結構,塑造及反映著現世人類的關係,當中存有不公義,違反人性、分裂人類的時候,教會深深感受到其使命為改造革新結構,以捍衛人性。所以,憲章指出社會使命的一些具體內容,例如:人權和公民權利的保障、立憲政體和現代的民主等等。
第三份是《教會傳教工作法令》,整個教會是傳教的,傳揚福音的工作是天主子民的基本任務。傳教工作就是天主顯示於人,天主在世間,在人類歷史中實行的計劃。
介紹完這些文件,我們會問梵二之後何有其他憲章?有的,例如《民族發展通諭》,呼籲建立全球公義。另外,世界主教會議文件《世界的公義》指明正義的行動是參與革新教會的工作,是傳揚福音不能或缺的幅度。教會救贖人類,從受壓迫的情況下把人類解救出來的使命。《世界的公義》又指明信仰要求實踐公義。
《社會事務關懷》通諭,把傳揚社會訓導列為福音使命之一。廣傳福音與傳揚社會使命有重要的關連。還有《百年》通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指出福音訊息與社會公義的重要關係。事實上,還有很多通諭,我未能在此一一解釋,不過,若有時間,我很願意為大家解釋。
No comments